第16章 志愿者组织保护黑颈鹤
董文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b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16章志愿者组织保护黑颈鹤
从1988年昭通大山包发现黑颈鹤开始,这一世界珍稀、濒危的生灵面临着怎样的生存挑战?闯入贫瘠荒凉的大山包后,又是如何摆脱人鸟争地、人鸟争食的困境呢?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究竟为它们做了些什么?预言在2000年就灭亡的黑颈鹤为何又会成倍增长?记者从默默奉献的护鹤使者中拾零,揭开一幕幕人鹤和谐共存的动人事迹。
在昭通大山包,人们一提到黑颈鹤,就不会忘记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的许多人。
王昭荣以真挚的爱描写黑颈鹤,歌咏黑颈鹤,抒写它们与大山包融为一体的典雅诗篇;孙德辉自从将镜头对准黑颈鹤的那刻起,他的心就再没离开过。为了黑颈鹤,他不知多少回潸然泪下。他说:“也许,那是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2007年4月6日,2006年“杜邦杯环境新闻人物排行榜”活动在北京中心落下帷幕,中国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主席、云南昭通市昭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王昭荣,10年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黑颈鹤保护工作达到6000多小时的护鹤使者,与全国其他9位一道荣膺“中国十大环境新闻人物”。
获此荣誉仅仅是王昭荣10年的一个小小缩影。王昭荣不但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鸟类学会鹤类及水鸟专业委员会成员,还在2005年度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2006年度被昭通市委、市政府授予首届“昭通十大优秀青年”;2007年被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机构评为“第二届中华当代环保名流口碑金榜”上榜人等。
在王昭荣诸多荣誉的背后,离不开他爱鹤、写鹤和护鹤的辛劳付出。王昭荣是1994年与鹤结下不解之缘的,当时在昭阳区靖安乡任教的王昭荣因与在大山包工作的少女李朝美相爱,在爱情的驱动下,每年假期,他都迫不及待地抵达大山包。
大山包广阔无边的沼泽地旁,哪里有黑颈鹤,哪里就有他和爱人相依相亲的身影。热恋中的王昭荣爱上了这群美丽精灵。他认为,黑颈鹤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是自己心灵的写照。
1997年,王昭荣被调到大山包任乡长助理后,有了更多的时间与鹤群朝夕共处。他爱鹤就像爱恋人一样,抒写有关黑颈鹤的爱情诗、散文诗,成了他业余功课。
1998年元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多年来自发考察、保护黑颈鹤的生态摄影家孙德辉,王昭荣才真正了解到这些美丽动物的稀有与珍贵。
1998年3月,大山包有只黑颈鹤因为吃了拌有农药的土豆中毒死亡了。孙德辉赶到现场后非常痛心,为了这样的惨剧不再发生,他将自己多年的摄影作品制作成宣传展板,一个人扛着展板来到了大山包办展览。
他希望在村民中广泛宣传,告诉他们不要把沼泽地的泥炭挖了当柴烧,见到黑颈鹤不要惊吓它们,要留给它们更多的自然空间。
出于共同的爱好,孙德辉、王昭荣在1998年12月4日,在大山包发现黑颈鹤10周年的纪念日当天,他们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保护黑颈鹤的民间环保组织——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由孙德辉担任第一任协会主席,王昭荣任协会秘书长。
从此被友人称为“红尘诗人”的王昭荣由“写鹤”变为“护鹤”,将自己浓烈的情感融入真切的自然之中。
“环保和文学是我生命的两只翅膀,因为有了它,我才能像黑颈鹤那样翱翔天空。”王昭荣没想到,协会成立当初只有几十人,如今壮大到了近400人,许多北京、上海、四川、新疆等地的志愿者都慕名前来加入。
每年入冬时分,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的会员,都要在大山包等候黑颈鹤的到来。他们一是迎接黑颈鹤,二是为黑颈鹤投放食物。高寒荒凉的大山包,冬天食物紧缺,黑颈鹤常跑到地里偷食。
大山包周围的村民原本就生活困难,虽然他们没有伤害黑颈鹤,但“人鸟争地”“人鸟争食”现象无可回避。当地政府为此出台不少扶持政策,作为民间组织的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同样为此起到重要作用。
为缓解“人鸟争食”的矛盾,确保黑颈鹤安全越冬,协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为黑颈鹤投食。
每年1、2月份,大山包的地面被白雪覆盖,黑颈鹤难以找到食物,这时迫切需要人工投放。在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自筹资金购买了2000斤玉米、1000斤土豆和2000斤萝卜交给护鹤员,由他们定时投放在黑颈鹤的越冬沼泽地。
自协会成立以来,王昭荣积极争取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全球绿色资助基金、英国环境发展基金等国际环保组织对滇东北黑颈鹤保护工作的援助及支持,组织志愿者在黑颈鹤越冬栖息地,共投放了6万多斤食物。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